時間:2022-10-06 16:57:16
吸收是指機體從環境中攝取營養物質到體內的過程。通過吸收,可使得機體獲得營養,并保持機體內環境的穩定。單細胞動物直接從生活環境中攝取營養物質,而多細胞動物消化管內,各種食物的消化產物和水分、鹽類等物質通過消化道上皮細胞進入血液和淋巴的過程,也屬于吸收過程。吸收的方式有許多種。
殼寡糖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生物降解性使其具有藥用和生物醫用潛力,其在體內吸收、分布、代謝和排泄過程的研究具有重要意義。這些體內的動力學、吸收、分布和代謝數據,不僅有助于了解殼寡糖在人體內的作用機理、作用過程,還可作為殼寡糖藥物開發的指導,為臨床安全、有效用藥奠定基礎。
哺乳動物產生的內源性消化糖類的酶對碳水化合物的消化主要針對α-1,4糖苷鍵,而對其他類型的糖苷鍵不能分解或分解能力較弱。殼寡糖是β-1,4-糖苷鍵結合而成的寡糖,不能被大多數的哺乳動物消化酶降解。然而實驗表明,殼寡糖的水溶性大于99%,主要在小腸被吸收,而其吸收的方式是以被動擴散的方式透過小腸上皮細胞間隙進入體內,從而到達身體的各個部位,發揮其生理功能。
Chen等利用對氨基苯甲酸乙酯標記的殼寡糖結合HPLC進行了殼寡糖藥物代謝動力學的研究。研究發現,當口服劑量30mg/kg,大約l小時后,殼二糖、殼三糖出現在大鼠血液中,且在血漿中濃度最高;而劑量在300mg/kg時血液中都沒有出現殼四糖和殼五糖。
研究者發現,殼聚糖的吸收和分布與其分子量和水溶性顯著相關,隨著分子量的降低和水溶性的增加,吸收增加。他們用異硫氰酸熒光素標記了四種不同分子量和脫乙酰度的殼聚糖(其中包括殼寡糖)。試驗結果表明,殼聚糖在肝、腎、脾、胸腺、心臟和肺都有分布,而殼寡糖相對更容易被吸收和代謝。
殼寡糖作為功能性食品和添加劑的研究剛剛起步。研究人員對殼聚糖、殼寡糖系列物質的安全性作了系統評價,為殼寡糖作為功能食品的應用奠定了基礎。國內外均報道了殼寡糖對大鼠的亞急性毒性研究。分別用500mg/kg、1000mg/kg、2000mg/kg對SD大鼠灌胃4周,結果顯示,對照組和實驗組不僅在行為、外表、體重、食物消耗等方面均無顯著性差異,而且在尿分析、血液學和組織病理學等方面也無顯著性差異,提示殼寡糖的亞急性毒性非常小,服用殼寡糖食品、保健品是非常安全的。
作者簡介:白雪芳,畢業于蘭州大學生物系,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員,長期從事糖生物學和糖工程方面的研究和開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