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1-06 10:36:53
對乙酰氨基酚所造成的肝損傷實際上屬于藥物性肝損傷,是我國非感染性肝病的第二大病種。
對乙酰氨基酚是一種臨床廣泛使用的鎮痛藥,可引起短暫的血清氨基轉移酶升高,特別是在營養不良、肝功能不全、酗酒或服用某些CYP450誘導藥物的人群中,當服用過量時(成人大于4g/d,未成年人大于50-75mg/kg·d),都可能發生嚴重的肝損傷,甚至急性肝功能衰竭。據估計,在歐美國家每年約有2000人經歷ALF,其中近50%是由對乙酰氨基酚引起的藥物性肝損傷。61%的病例似乎是使用中位劑量(34g/3d)引起的。研究人員發現,中國的藥物性肝損傷的年發生率高達23.80/10萬人。其中,急性藥物性肝損傷占比為87%,13%的患者為慢性藥物性肝損傷。我國在應用止痛和抗炎方面依舊主要面臨著對乙酰氨基酚帶來的肝損傷,形勢嚴峻。
早在 400 多年前,明代著名醫藥學家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就有螃蟹殼的應用的記錄:“燒存性,密調,涂凍瘡及蜂蠆傷。酒服,治婦人枕痛及血崩腹痛,消積。”這是甲殼素最早的應用記錄。據《中藥大辭典》記載,蟹殼的主要成分有 3/4 為碳酸鈣,余下 1/4 中約有一半為甲殼素,另外主要是蛋白質。甲殼素系由 N乙酰氨基葡萄酸所成的多糖。甲殼素存于蟹殼、蝦殼之中,為一種特殊成分。
據傳二戰期間,美國在廣島、長崎投下原子彈,所有生物受到輻射而凋亡,唯有海中的螃蟹安然無恙。這說明甲殼素具有很強的生物活性。甲殼素在各種動物體內部都存在,人體內也有許多以氨基酸葡萄糖為重要成分的殼寡糖,但研究發現,人到中年以后,自我合成殼寡糖的功能幾乎完全喪失,大量使用殺蟲劑,使糧食中幾乎不含甲殼素類物質,因此,應當像補充其他營養素一樣注意補充殼寡糖。
在蘇政權的學術文獻《殼寡糖保護和治療藥物性肝損傷的用途》中運用實驗表明了殼寡糖對于對乙酰氨基酚所致的藥物性肝損傷具有一定的保護作用:
殼寡糖來源于天然產物,研究人員發現,殼寡糖可有效對抗對乙酰氨基酚所致的肝損傷作用,試驗證實殼寡糖可調節對乙酰氨基酚誘導的肝功能生化指標的異常,顯著降低對乙酰氨基酚誘導的小鼠血清中ALT、AST的異常升高;改善對乙酰氨基酚誘導的肝組織損傷:提高對乙酰氨基酚誘導肝損傷的肝組織中體內解毒劑GSH含量:提高對乙酰氨基酚誘導的氧化性損傷肝臟的抗氧化能力:降低對乙酰氨基酚誘導的肝氧化性損傷中MDA含量。有望開發應用于臨床治療藥物引起的肝損傷、為病人提供了更好的選擇。
其發揮保護和治療的作用機制可能是殼寡糖可有效對抗對乙酰氨基酚的氧化性肝損傷作用,并且降低AST和ALT活性,提高肝臟抗氧化能力,保護肝細胞免受氧化應激損傷和對抗對Z酰氨基酚中間代謝產物N-Z酰一對苯醌亞胺(NAPOT)的強大氧化作用,通過抗氧化應激作用影響對乙酰氨基酚產生的肝毒性從而發揮其對肝損傷的保護和治療作用。
在我國放開疫情當前,我們面臨著全民都“陽”的局面,也意味著我們要靠布洛芬、對乙酰氨基酚等退燒藥進行新型冠狀病毒的前三天發燒期,長時間的發燒以及燒熱不退會加重我們對退燒藥的依賴性,也意味著我們的肝臟會受到一定程度的損傷,肝臟是人體的重要器官,如果其受到傷害可能會造成人體造血不足、油脂分泌旺盛、脫發、食欲不振等危害;補充殼寡糖,減少肝臟損傷保護肝臟。
摘自:蘇政權《殼寡糖保護和治療藥物性肝損傷的用途》
百度文章《殼寡糖在保護化學性肝損傷的作用機理》
聲明:上述轉載或引用文章的內容,僅用于學習和研究為目的,如有不符,立即糾正。